首页 > 会展前沿 > 万万没想到,国内外MICE市场差别竟这么大!

万万没想到,国内外MICE市场差别竟这么大!

2025-08-13 14:55:40
责任编辑:潘雨欣

在全球会展经济的版图中,MICE产业始终是衡量区域经济活力的重要标尺。然而,中国与欧美市场的MICE生态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国外MICE是商务会展与奖励旅游深度融合的产业综合体,而国内MICE更偏向旅游服务。这种差异直观地体现在业界人士的认知上,一位长期浸淫德国展览业的同行向笔者描述了他眼中国内MICE产业的割裂:当他与国内展览业的同行提及MICE行业的时候,对方的反应就是“那帮搞旅游的”。在国内,展览与MICE仿佛并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而是彼此之间泾渭分明。这种差异不仅源于文化认知的分野,更折射出产业市场化进程的阶段性特征。


1755067987891375.png


国外MICE产业是典型的“商务活动+旅游”一体化模式。以德国汉诺威工业展为例,展会期间配套的商务考察、行业论坛与奖励旅游形成闭环,参展商与观众在7天内完成商务社交、知识获取与团队激励的三重目标。这种模式源于西方公务活动的开放性传统——商务差旅与休闲旅游的边界模糊,企业差旅预算可覆盖配偶随行、景点参观等非纯商务支出。据全球商务旅行协会(GBTA)数据,2024年欧美企业MICE支出中,奖励旅游占比达32%,且与会议展览形成强协同效应。

反观中国,MICE产业呈现“会议展览分离化、旅游纯私人化”特征。有机构研究显示,国内专业展会中配套奖励旅游的比例不足8%,且多以“会后自由行”形式存在。国内MICE的这种割裂状态与公私边界的敏感度密切相关。在“八项规定”等政策约束下,公务活动与旅游元素的结合极易引发合规质疑。某国有银行曾计划在行业峰会后安排参会者游览周边景区,最终因“变相公款旅游”的顾虑而取消。这种文化心理导致国内MICE市场形成独特分工:会展公司专注场地搭建与流程管理,旅行社承接交通住宿,两者鲜有交集。即便在企业端,奖励旅游也常以“独立团建”形式存在,与商务会议形成物理隔离。


1755068024965377.png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既有制度之困,也有市场化程度的藩篱制约。在欧美,企业差旅管理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奖励旅游被视为提升员工忠诚度的有效手段。而在中国,公款消费治理的持续深化使得MICE活动必须严格区分“商务”与“旅游”属性。

市场化进程的滞后则加剧了行业割裂。国外MICE产业已形成PCO、DMC与科技服务商的完整生态链,而中国会展业中政府主导型展会占据着相当的比例,而市场化展会中又有大量项目由行业协会或国企主办。这种结构导致我国的产业市场化与德国、美国等差距很大。

中国MICE行业的未来,既需要突破文化认知的藩篱,更需在合规框架下探索创新路径。当活动公司学会用“商业逻辑”替代“公务思维”,当旅游企业掌握“体验设计”而非“景点拼凑”,当会议不再归口于旅游主管部门,当国际上出现中国城市的目的地推广,国内的MICE才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产业。




文章系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出处所有,如有不妥,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

来源:会展旅游M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