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品牌会展 > 【贵阳】大型民族舞剧《记忆深处》
【贵阳】大型民族舞剧《记忆深处》
艺术
活动简介:

1994年的一场南京大屠杀图片展自此改变了张纯如的人生轨迹,把她从美国加州库帕提诺带到耶鲁大学图书馆,带到德国、日本,带回到1937年12月的南京,最终于2004年过早地划上了句号,这一路钩沉起多少埋藏在灵魂深处的记忆。

收藏
纠错
基本信息

举办时间:2024-11-27至2024-11-27

展会主题:待确定

举办城市:贵阳

举办展馆:贵州省国际会议中心    

所属行业:文化旅游

展出面积:待确认

展会介绍


1994年的一场南京大屠杀图片展自此改变了张纯如的人生轨迹,把她从美国加州库帕提诺带到耶鲁大学图书馆,带到德国、日本,带回到1937年12月的南京,最终于2004年过早地划上了句号,这一路钩沉起多少埋藏在灵魂深处的记忆。



惊恐的难民成群地涌进国际安全区。人们把生的希望寄予这片并不安全的安全区,一想到此,被称为“中国辛特勒”的约翰-拉贝便感到阵阵不安。而那些经他劝说放下武器成为战俘的中国士兵,他们的命运更令他揪心不已。在此之前,他从未相信日本兵会堕落成野兽,会犯下如此令人发指的罪行。



一些日本兵用余生自问,短短数月,那些青涩少年是怎样一下子变成兽性大发的恶魔,随时随地屠杀和奸淫!出征前,生母递来的匕首,养母温暖的拥抱,哪个更令人怀念。那些饱受凌辱的难民们,是如何度过地狱般的黑暗,以及此后几十年的痛苦煎熬。



许多日本老兵还记得,安全区里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令他们垂涎三尺。那是南京城最后的贞洁圣地,有一位坚强的守护者一明妮-魏特琳。日本兵难以理解,这位“南京活菩萨”从哪儿来的胆量。然而,面对遍地悲剧,像魏特琳这样虔诚的基督徒有时也会禁不住诘问上帝。当她身心俱疲最终倒下时,念念不忘中国人。




恐怕没有什么比难民们挺起骨气让魏特琳更欣慰,让我们更动容。身怀六甲的李秀英用生命守护自己的尊严。岁月的皱纹遮住了伤痕,但伤口带给她一生的痛苦与尴尬,即便如此,她从不犹豫再次挺身而出,勇敢地捍卫真相和正义。

但是80年来,多少人还得经受二次屠杀的折磨。放纵日本右翼对南京大屠杀的否认和歪曲,对张纯如看来无异于背叛历史,背叛自己。她毅然投入这场持续了几十年的善与恶的较量,并付出生命的代价。




记住黑暗是为了看到光明

佟睿睿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擦清历史的镜子,抹去灰尘,以史为鉴,走好未来的路。”在南京大屠杀惨剧发生80年后的今天,我们以国家之名祭奠死难同胞,以正义之心追寻历史真相,展现的是一个民族不忘过去、祈愿和平的真诚姿态。擦掉历史之镜上的灰尘,是为了在真实呈现和正确认识历史的过程中,获取维护和平的力量,照亮砥砺前行的道路。

 舞剧《记忆深处》以“真”为基础,忠于真实人物和事件,把目光投向大屠杀惨案的个体亲历者埋藏深处、触及灵魂的记忆,让最黑暗时刻闪烁的人性光辉成为照亮未来的灯塔。

 今年9月18日,舞剧《记忆深处》在南京试演,有心的观众带来了12年前舞剧《南京1937》的节目册。那是我的第一部舞剧作品,也是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一晃12年,一个导演拿出同样题材的舞剧,会有什么不同?

 南京大屠杀曾经被多种艺术方式表现,创排《南京1937》时,对于如何充分利用舞剧的艺术特点表现大屠杀的残酷,我的心里十分纠结。但这是一种责任,我不顾一切凭着一腔热血投入创作,现在想想真有点不知天高地厚。正因为这份心无旁骛,这些年我创作了许多其他作品,但那段惨痛的历史、那些鲜明的人物以及整个创作过程始终萦绕在我心里。我总觉得应该往前走一步,让南京大屠杀题材再次回到舞剧舞台,哪怕只是复排。在解决版权问题之后,这个念想终于有了变成现实的可能。

 一旦投入,内心多年的积攒便不由自主地冲向舞台,又岂能满足于复排。挑战显而易见,更何况面对的是自己曾经的作品,一部曾经在舞剧结构和舞蹈编排上都有大胆创新和突破的作品。好在这么多年不断地思考和积淀,有那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相助,我自信能够战胜挑战。在与江苏省演艺集团接洽后,一拍即合,于是有了现在全新的舞剧《记忆深处》。

 与12年前相比,今天的创作背景大不相同。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遗产名录》,13亿中国人的记忆自此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记忆,南京大屠杀更加深深铭刻在历史柱上。12年前,《南京1937》通过张纯如和魏特琳两位“二次大屠杀”受害者的相似命运,警示南京大屠杀在精神层面的延续。如今,这个现实意义已然以共同记忆的形式整体实现。

这样的背景下,《记忆深处》把目光投向大屠杀惨案个体亲历者埋藏深处的记忆,投向黑暗里守望相助、舍身忘己、坚韧勇敢的人性光辉,投向炼狱里人物的不同侧面。它不刻意追求故事情节的戏剧效果,而是像一面透视镜,扫过厚厚的人物日记和回忆,忠实纪录人物的复杂性。归根到底,《记忆深处》的戏剧性在于大事件中的人物本身。

 这是一部心理戏、人性戏,更是一部真诚创作的舞剧。在形形色色的标签和脸谱面前,留在我脑海深处的是人物底色:拉贝们是可敬的,魏特琳们是虔诚的,李秀英们是勇敢的,东史郎们是诚实的,张纯如们是执着的,还有那些日本右翼是可憎的。透过30万冤魂的呐喊和刽子手的残暴,每个人都混合出不同的生命质感。

 面对沉重的南京大屠杀,将这些不同质感的生命有机汇聚到一部舞剧中,传统的故事结构和创作方式显然无法有效承担。有了12年前的先例,《记忆深处》再次探索尝试全新剧情结构,用散发式甚至意识流的方式组织整个事件。舞剧依然从张纯如的角度切入,并贯穿整个事件和人物,但救护者、幸存者、施暴者、忏悔者、否认者等主要人物不是在同一个事件逻辑中发展,而是找到彼此之间的联系,齐头并进;不是以单一的故事铺陈全剧,而是让独立的典型事件相互印证,共同指向一个真相。

   

演出剧照

在这样的大结构下,每个篇章都是一场相对独立的对话,既是与张纯如的对话,也是与过往、与人性、与良知的对话,最终归结为善与恶的较量。架起篇章与篇章之间桥梁的是一句句不解之问:是张纯如在问,千千万万的生命因他人的无妄狂念而毁灭;是拉贝在问,谁会相信日本人竟犯下如此令人发指的罪行;是日本老兵在问,每个人为何都变成了魔鬼;是魏特琳在问,每天祷告的上帝此刻在哪里;一边是李秀英身上的疤痕已被岁月的皱纹掩盖,另一边是日本右翼在对南京大屠杀的否认和歪曲中继续施加伤害。



相应地,《记忆深处》的编舞用最直接有力的舞蹈语汇捕捉和呈现人物情感最强爆发点和心理矛盾的最敏感处。从提炼出具有强烈雕塑感的灵魂之舞的大开大合,到主要人物身体语汇的张弛顿挫、细致入微,舞蹈的编排聚焦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多层次多角度表达情感和心理变化,直指记忆深处不可忘却的部分,直抵人心的力量。



至净至简的舞台把一切都留给舞蹈本身。《记忆深处》不以“美”为前提,甚至任何形式美的东西都会被标记为对舞蹈本身的干扰。它以“真”为基础,严格对照史料,忠于真实人物和事件,立于对人性本真的表达,但同时也注意避免走向另外一端,避免使舞台充满血腥杀戮的场景。在总体内敛的风格下,人物在大屠杀事件中突显,内心得以从悲惨命运的笼罩中挣脱。在南京大屠杀惨剧发生80周年之际,让最黑暗时刻仍然闪烁的人性微光,成为照亮未来的灯塔。



2005年《南京1937》上演时,张纯如的父母弟弟专程来到保利剧院观看。12年后的2017年4月16日,张纯如的父母再次寄语,让张纯如精神一直延续。12月15日,一位看过《记忆深处》宣传片的美国友人,专程携带剧照前往张纯如墓前祭拜,也带去了我真诚的告慰。



惟愿,每一位大屠杀遇难者的灵魂得以长久安息!惟愿,那些为救护生命、揭露真相、捍卫正义挺身而出的人们不再感怀至憾!借用一位朋友的留言:记住过去的黑暗,是为了看到未来的光明。